贵州文史专家寻访抗战遗存——走进花溪

作者:黔山旅游      更新时间: 2015-09-21 16:34:24

 

感受战时重庆后花园的历史温度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持续,许多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再次被发掘出来,从而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激活了那段血与火的艰难岁 月。在贵阳市花溪区,就拥有24处抗战遗存,数量居贵阳各区县之首,铭记着那段难忘的记忆。9月16-17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民族脊梁——抗战 遗存寻访活动”,首站选在花溪区,不仅感受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也印证了那句在抗战史学术界有着广泛共识的断语:“贵阳是抗战的大后方,花溪是陪都的后 花园。”

 

此次寻访活动“文史馆专家团”由梁茂林、厐思纯、顾朴光、李华年、王任索、罗丽丽等文史学者组成,在花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清华中 学校史陈列馆,了解清华中学的诞生及抗战中的办学情况;在花溪公园瞻仰刻戴安澜将军衣冠冢,寻访防空学校防空亭及摩崖石,拜谒花溪防空学校烈士墓,参观国 民革命军第39军军长王伯勋故居……一路上,蒋介石、何应钦、张学良、冯玉祥、叶圣陶、巴金、徐悲鸿、戴安澜等政要及文化名人与花溪的故事成为专家学者们 热议的话题。

 

实地寻访完毕后,省文史馆与花溪区文史专家团以“抗战中的花溪”为主题展开了座谈。专家们表示,除文献记录外,还有许多与抗战相关的故事、人物和遗址散落民间,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整理。

 

  【清华中学】国事维艰,不忘教育

坐落于花溪河畔的清华中学,是专家团的首个寻访点。据学校副校长宋文琳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万福、唐宝心等八位清华大学研究生 辗转到贵阳,并试图兴办一所中学,以培养人才,为宣传抗日贡献力量。学校建于1938年,名为贵阳私立清华中学,并聘请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贵州籍老 教育家任可澄为名誉董事长。因这一段渊源,清华中学沿用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完善的人格。

 

在清华中学校史室,记者看到了学校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照片及校徽,每一张照片及每一枚校徽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感。清华中学副校长宋文琳 表示,抗战期间,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阳局势相对安稳,且交通方便,因此不少在重庆工作的军政要人,乃至寓居贵阳的文化名人,都选择将家眷安置在花溪,并把 子女送到清华中学就读。在花溪清华中学校史室,记者就看到了梅兰芳之子梅绍武、第十九兵团副司令王伯勋之子王辅衡等人均是校友。此外,墙上还贴有蒋介石 1943年前来视察的照片,图片文字显示:当时,蒋介石称赞清华中学为“模范学校”。

 

抗战期间,全国不少知名画家来到贵州,部分在清华中学任教,李宗津便是其中一位。看到李宗津的画作,寻访团成员、致力于艺术史研究的贵州民族大 学教授顾朴光兴奋起来。他一边认真翻阅李宗津画作,一边兴奋地对记者说,李宗津是当时一流的画家,1940年起长期在清华中学担任美术教师,曾以花溪为对 象创作过不少作品,并曾在贵阳举办画展,影响巨大。

 

  【戴安澜将军墓】缅怀抗战先烈

位于花溪公园内的戴安澜将军墓是专家团的第二个寻访点。随团文史专家介绍,1942年,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率部作为中国远征军的 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并取得了同古会战、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并于26日在缅北茅邦村殉国。将军殉国后, 其灵柩辗转经昆明、安顺、贵阳,暂厝全州香山寺,日军攻占广西后,家属迁到花溪居住,灵柩又迁葬花溪葫芦坡西麓(也就是今天的花溪公园戴安澜墓处)。 1947年,灵柩迁葬其安徽芜湖故里,当时的贵筑县县长特地在原墓地处建衣冠冢,并于1987年重建。

 

对于戴安澜将军的英勇事迹,公园石碑上有周恩来题写的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八个大字予以褒奖,也有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褒奖词。据介绍,美 国政府为表彰戴安澜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向其追赠了懋绩勋章一枚,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另 据介绍,戴安澜殉国后,蒋介石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也赋诗:“外 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防空亭】英勇救国人,荒冢埋青山

在花溪区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专家团沿着抗战时期防空学校修建的道路来到位于花溪公园西南侧龟山上的防空亭。亭子高三米余,分六角,六个石柱上 刻有当年的抗日口号,虽经风吹雨淋,至今仍清晰可辨。亭子正面两边石柱向外有楹联为:“登高一呼,举国防空都有赖;极目四望,万方景物总无穷。”向内为: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背面石柱又有联为“国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万事莫如防空急,无防空即无国防。”落款 是“民国二十八年民族复兴节防空学校建”。随团文史专家表示,防空亭是国民党中央防空学校(简称防校)在筑九年时间的重要见证,能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保 存下来,真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花溪区志办原主任李祖荫告诉记者,国民党中央防空学校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军事防空机构,成立于1934年,主要职能是以现代化防空武装力量为 基础培养防空人才培养,并直接参与防空作战。抗战期间,防校所属部队曾有在武汉保卫战中打下敌机38架的光辉业绩。因抗战失利,防校几经辗转迁到大后方的 贵阳,并驻在花溪。在时任贵州省主席吴鼎昌的重视下,防校马上建立起防空监视哨,在贵阳周围安排了三个警报圈,最外半径为300公里,为20公里设一个哨 位。此外,防校还在贵阳大力宣传“无防空即无国防”的主张,开设训练班,学习防空知识,进行防空训练。这一举措对保障贵阳的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敌机偶有 入侵也不敢低空飞行。

 

“防空学校来贵阳不久,就发生了1939年的二·四大轰炸。大轰炸对贵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受损的地方集中在小十字一带,其他地区损失不 大。”李祖荫说,倘若没有防空学校的守护,贵阳的受损将更加严重。1940年7月29日,日机轰炸花溪,只有两人不幸身亡,都该归功于防空学校。

 

据介绍,防校在花溪期间,修建3条可通汽车的公路,对花溪公园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每年三月,官兵们多要出动植树,如今公园中很多合抱粗的 柳树就是那时种下的。”李祖荫说。他表示,为美化园林和宣传抗日,又于龟山南头建立起一石柱六角小亭,就是如今看到的防空亭。还在公园凤山岩壁上,防校还 将“无防空即无国防”7个大字刻在上面,向游人宣传防空的重要性。

 

不幸的是,1944年11月,防校所属高射炮43团奉命由广西撤入贵州,经过独山县马尾镇时遭到敌机轮番轰炸,官兵被炸死数百人,民众被炸死6000多人。日本投降后,原校长黄镇球升为参谋本部次长,因眷念阵亡之将士,乃令继任校长冯秉权亲自前往独山,收集到死难将士遗骸325具,全部运回花溪。大寨民众捐出寨子后山之顶作为墓园,将遗骨集体葬在那里,并修建了公墓和纪念塔。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搬转南京的防空学校也随之前往台湾,从此结束了它在大陆的历史。1995年,安葬防校死难将士遗骸的山坡因 建设需要被征用,用地单位及大寨村民并没有忘记对抗战有功的防校官兵,将数百遗骨迁葬于花溪奶牛场落窝土,撰文刻石将此墓缘由作了说明,立于新墓之前。

 

寻访团驱车前往落窝土,穿过没身的野草,来到死难将士的墓前。除了掩映于荒草中的石碑,以及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所赠的一面旗帜,荒草戚戚,几乎看不出那是300余名抗战烈士的墓地。

 

  “抗战胜利都70周年了,英烈们的遗骸还在荒草之中,真是对不起他们!”文史学者梁茂林叹息道。他提议,寻访团向先烈们三鞠躬,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有消息称,该地块已被划入征用范围,下一步,英灵遗骸不知将安放何方。

 

贵州黔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未来方舟D12组团7楼

版权所有 © 贵州黔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浪思科技

电话:0851-85606869

邮箱:gzqswhlytz@163.com

邮编:550001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0851-85825582